首页 > 養生 > 季節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二物茯苓粉散

二物茯苓粉散常用名:二味茯苓粉散,利濕收澀,

二物茯苓粉散簡介:二物茯苓粉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千金方》卷五。具有利濕收澀之功效。主治少小頭汗,盜汗不止。癥見頭身喜汗,小兒在安靜狀態下,無故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臨床常用於小兒汗癥。

二物茯苓粉散組成

茯苓、牡蠣各四兩(12g)。

二物茯苓粉散用法用量

上藥治下篩,以粉八兩(24g),合搗為散。有熱輒以粉,汗即自止。

二物茯苓粉散功用

利濕收澀。

二物茯苓粉散主治

主治少小頭汗,盜汗不止。

二物茯苓粉散方義

本方治證乃氣陰不足,虛熱上擾所致。方中茯苓滲濕祛濕;牡蠣收斂固澀。共奏滲濕斂汗之功。

二物茯苓粉散運用

診斷要點:小兒在安靜狀態下,無故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

臨床常用於小兒汗癥。

二物茯苓粉散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巢氏病源》:“頭身喜汗出候:小兒有血氣未實者,膚腠則疏,若厚衣溫臥,腑臟生熱,蒸發腠理,津液泄越,故令頭身喜汗也。”

2、《形證論》:“小兒多盜汗,睡起即成跡。醫者謂骨蒸,用柴胡藥非是,宜服飲心氣藥即差者。心之液為汗,小兒緣驚,心氣不收,故多汗。”

3、《小兒病證外治法》:“汗癥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無故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小兒汗癥雖有自汗、盜汗之分,但臨床中常自汗、盜汗並見。總由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理開闔失司而引起。古代醫籍中治療汗癥方法甚多,多為粉身法及敷穴位法。常用方劑為二物茯苓粉散,三物黃連粉散、牡蠣散等。敷貼穴位多為湧泉,乳下、神闕等,常用藥物為牡蠣、麻黃根、茯苓,黃連、自芷、龍骨、牡蠣、五倍子、鬱金等。”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劫後餘生  麻鋪  溫德橋  瘤鴨  國際組織  灰土  念珠狀  徐昌壩  民委  上腔靜脈阻  戴軍  妖怪人貝姆  延都  海馨  西陶莊  您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