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厥
来源:74U閱讀網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百科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感染是一個嚴重的、“災難性”的並發癥.最初的感染率大於10%,隨著經驗的豐富,髖、膝關節成形術後的感染已降至1%~3%.然而,隨著關節置換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手術數量日益增加,因此術後感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發生化膿性感染是極嚴重的並發癥.雖然感染率已由早年的10%左右降到目前的1%~3%,但由於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數量日益增多,出現並發感染的患者也逐漸增多.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病因
一、發病原因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應視為醫院內感染,致病菌耐藥性強.最常見為葡萄球菌,占70%~80%,革蘭陰性桿菌、厭氧菌和非A族鏈球菌也常見.
二、發病機制
感染分為兩類:一類是早期感染,另一類是晚期感染或稱為遲發感染.早期感染是手術中細菌直接進入關節引起,常見為表皮葡萄球菌.遲發感染多為血行性傳播引起,多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曾經施行過手術的關節,較易感染.如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再次返修病例,感染率為10%,因類風濕關節炎行關節置換者感染率也較高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癥狀
一、癥狀
大部分感染發生在術後幾個月內,最早可出現於術後兩周,也有晚至幾年才出現,早期主要表現為急性關節腫脹、疼痛和發熱,發熱癥狀須與其他並發癥鑒別,如術後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持續的關節痛須與假體機械性松動引起的疼痛鑒別.感染的疼痛在夜間更甚,為深部持續劇痛或跳痛,應用抗生素後癥狀可減輕.假體機械性松動的疼痛與運動或負重有關,並由於劇烈運動而加重.必須明確感染局限在表淺組織,還是已深及關節.若傷口引流物為膿性,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就必須考慮假體周圍的深部感染.晚期感染常有無痛期.發熱患者少於50%,而且僅10%的患者周圍血中白細胞增多.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無痛性人工關節感染更難與假體松動鑒別.必須依靠X線和其他檢查來證實.
1、發生早期感染者,術後3天體溫不僅不恢復,反而升高.關節疼痛不僅不漸減輕,反而漸漸加重,靜止時有跳痛.切口有異常滲出或有分泌物.這時應仔細檢查,不要輕易把發熱歸因於術後肺部或泌尿系等其他部位的感染所致.也不要簡單把切口滲液視作脂肪液化等一般常見的滲出.同時還應鑒別感染是位於淺表組織,還是深及假體周圍.
2、晚期感染患者,大多已離開醫院,關節腫脹、疼痛、發熱可能並不嚴重.半數患者可無發熱.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無痛性感染,僅有10%患者白細胞計數增多.血沉升高較常見,但又不具備特異性.有時把疼痛誤診為假體松動,後者的疼痛與運動有關,休息時應減輕,而炎癥性疼痛,休息時不減輕.但是有人認為假體松動的主要原因是遲發慢性感染.
早期感染,X片上可無異常表現.數周或數月後可能有陽性表現,與晚期感染相似,可見骨與骨水泥之間形成透亮帶,皮質邊緣變薄,骨膜反應呈板層樣,骨密度增加區和透亮區並存.
診斷性關節穿刺非常重要,細菌培養要註意嚴格操作,不要污染.如果培養陰性又高度懷疑感染者,應改變培養方法.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檢查
一、檢查
組織或滑膜液的培養關節的診斷性穿刺是必要的.組織或滑膜液的培養須嚴格無菌,通常在手術室進行.若常規培養為陰性,又高度懷疑感染時,需采用特殊的培養技術,因厭氧菌的生長需要復雜的營養.
1、X線檢查普通X線要在感染幾周或幾個月後才能反映出來,骨和骨水泥之間形成X線透亮帶,皮質邊緣成薄片,骨膜反應呈板層樣、骨密度增加區與透亮區並存.必須與以前的X線片對比分析,以發現早期的改變.
關節內造影可顯示關節腔的輪廓,以及感染的部位和范圍,若竇道已通到皮膚表面.可作竇道造影以協助診斷.
2、放射性核素閃爍照相與化膿性關節炎一樣99mTc和67Ga枸櫞酸鹽的攝取能幫助診斷,但99mTc無特異性、而67Ga枸櫞酸鹽也僅中度特異性.
二、鑒別
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無痛性人工關節感染更難與假體松動鑒別.必須依靠X線和其他檢查來證實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預防
1、術前及術中使用抗生素.術前應用,可預防菌血癥;術中使用,使切口滲出液含有有效濃度抗生素.
2、嚴格無菌技術,手術室采用超凈措施.
3、使用含有並能釋放抗生素的骨水泥.
4、縮短手術暴露時間.
5、術後使用7~10天有效抗生素,防止細菌經血液傳播入正在修復的關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