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後頭痛
来源:74U閱讀網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百科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癥狀.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
一、病因
病因:
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同,從而病程發展也不同.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處於低下狀態,機體對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反復攻擊,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導致肝組織慢性炎癥反復發作,這就是慢性乙肝.
病毒性肝炎時肝外系統表現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病毒的侵犯及機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②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積.③機體細胞免疫反應引起的病變.④繼發於肝實質損害的影響.
病理變化:
A.輕度慢性肝炎.包括原CPH、CLH及輕型CAH,G1~2,S0~2.肝實質的損害程度較輕,部分細胞水樣變性,點、灶狀壞死.匯管區輕度炎細胞浸潤.部分病例有小葉周邊炎癥,可伴有輕微的碎屑狀壞死.肝小葉結構保持完整.
B.中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中型CAH,G3,S2~3.肝匯管區炎癥及肝小葉邊緣炎癥明顯.肝小葉邊緣出現明顯的碎屑狀壞死,為中度慢性肝炎的主要特征.肝小葉界板破壞可達到50%,纖維組織與炎細胞明顯伸入到肝小葉內.但多數小葉結構仍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癥狀
一、癥狀
臨床癥狀包括:
消化功能紊亂,表現為食欲缺乏、厭油、惡心、腹脹、便溏等.還有乏力、肝區不適.
或見低熱及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如頭昏、失眠、多夢或嗜睡、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適、腰腿酸軟等.
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傾向,表現為齒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點或淤斑.
部分病人發生內分泌紊亂,出現多毛、痤瘡、睪丸萎縮、男性乳房發育、乳頭色素沉著,乳房可觸及界限清楚的硬塊.
少數病人無任何自覺癥狀.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狀況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現為面色晦暗,青灰無華.可見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質地中等或較硬,有觸、叩痛,脾臟可進行性腫大.
常於勞累、情緒改變、氣候變化時癥狀加重.
肝外系統表現:
消化系統可有膽囊炎、膽管炎、胃炎、胰腺炎等;
呼吸系統可有胸膜炎、肺炎;
腎臟可有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酸中毒等;
循環系統可有結節性多動脈炎、心肌炎、心包炎等;
血液系統可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等;
皮膚可見痤瘡、嬰兒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過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紅斑等;
神經系統可有腦膜炎、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等;還可有關節炎、關節痛等癥.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檢查
一、檢查
實驗室檢查:顯示ALT及膽紅素反復或持續升高,AS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轉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堿性磷酸酶也升高.膽堿酯酶及膽固醇明顯減低時常提示肝損害嚴重.靛青綠留滯試驗及餐後2h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靈敏地反映肝臟病變.
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壽期較短,能及時反應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減少.部分病人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及狼瘡細胞等陽性.
HBV病毒標志物的檢測
1、HBsAg與抗-HBs: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標志之一,並不能反映病毒復制、傳染性及預後.HBsAg是急性HBV感染較早出現的抗原,一般持續2~6個月轉陰.HBV感染者血清轉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攜帶者血清中均可呈現陽性反應並持續半年以上.
抗-HBs反映機體對HBV具有保護性免疫力,出現於HBV感染恢復好轉期或接種乙肝疫苗後,是中和抗體.抗-HBs的效價與保護能力呈平行關系,滴度低於1萬U/L時,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少數患者受染後早期出現抗-HBs與HBsA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引起皮疹、關節炎、腎炎等.HBsAg陽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檢測不出抗-HBs.慢性HBV攜帶者難以產生抗-HBs,是由於免疫耐受,B細胞形成抗體能力缺陷.重型肝炎可產生高滴度的抗-HBs,因為機體的免疫反應亢進.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證實HBV前S1是吸附於靶細胞的配體,前S2在吸附中起輔助作用.HBV對末梢血單核細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抗體見於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復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預後好.在HBsAg攜帶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體,前S抗體遲遲不出現,意味預後較差.前S1和前S2的主要臨床意義是:病毒復制的指標;對藥物療效評價的參考指標之一.
2、HBeAg與抗-HBe:急、慢性肝炎和無癥狀攜帶者的血清HBeAg陽性.應註意:HBeAg與HBVDNA、DNA聚合酶活性及Dane顆粒密切相關,為病毒血癥的標志,表明患者具有傳染性.自HBV感染潛伏期的早期至臨床癥狀出現10周,在血清中可以測到.以後逐漸減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發病後3~4個月後HBeAg轉陰表示預後良好.HBeAg持續陽性提示肝臟炎癥向慢性發展.
抗-HBe出現於HBeAg消失後,抗-HBe陽性表明傳染性減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攜帶者中,雖抗-HBe陽性,血循環中仍可檢出HBVDNA,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無傳染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抗-HBe檢出率依次增加,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預後良好.
3、HBcAg與抗-HBc:HBcAg是HBV的核心成分,含有病毒核酸.HBcAg陽性時表示病毒復制,有傳染性.由於循環中HBcAg外面包裹HBsAg,以及少量遊離的HBcAg可轉化為HBeAg或與抗-HBc結合成免疫復合物,因此用一般方法不能從患者血清中檢出HBcAg,而隻有在肝細胞中才能檢出.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當Dane顆粒經去垢劑處理後,HBcAg可以釋放出來.HBsAg高滴度、HBeAg與DNA聚合酶陽性者,HBcAg多為陽性.
抗-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總抗體,感染HBV後最早出現的是IgM型核心抗體(抗-HBcIgM),高效價的抗-HBcIgM是HBV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標志,在慢性肝炎炎癥活動期也常呈陽性反應.核心抗體不是中和抗體,抗-HBcIgG可持續多年,是既往受HBV感染的指標,檢測抗-HBc可提高HBV感染者的檢出率,有助於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
4、HBVDNA和DNA聚合酶:測定DNA聚合酶可以較靈敏地反映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應用核酸雜交技術可直接檢測HBVDNA,如果HBsAg、HBeAg陰性而HBVDNA為陽性,即表示HBV在復制,病患具有傳染性.DNA聚合酶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起反轉錄酶作用,其活性越高,表示病毒復制活動越旺盛.
二、鑒別
HBv的現癥感染,可根據下列任何一項指標陽性而確立:①血清HBsAg陽性;②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陽性;③血清IgM抗-HBc陽性;④肝內HBcAG和(或)HBsAg陽性,或HBVDNA陽性.肝超聲波檢查和心電圖有異常改變.
臨床觀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具有消化道癥狀、黃疸、肝脾大及ALT升高等肝炎表現,結合必要的化驗檢查及影像學檢測,全面綜合分析.
需與以下疾病區分:
1、其他肝膽疾病:如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膽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膽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狀核變性及膽石癥等.重型肝炎需與妊娠急性脂肪肝、四環素急性脂肪肝、重癥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藥物性肝損害及肝外梗阻性黃疸相區別.如心肌梗死、心肌炎、馬方綜合征、心力衰竭及佈-加綜合征所致之淤血肝.
2、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可利用血清病原學檢查和相應臨床表現作鑒別.較多見者為EB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成人巨細胞病毒肝炎,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黃熱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薩奇病毒B群等均可引起肝臟損害及類似肝炎的表現.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藥物:如傷寒、斑疹傷寒、瘧疾、中華支睪吸蟲病、佈魯氏分枝桿菌病、慢性血吸蟲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肝淀粉樣變性和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等及藥物性肝損害.
4、細菌感染引起的肝損害:如敗血癥、中毒性休克、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肺結核、胸膜炎、肝結核及肝膿腫等.
5、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胰腺炎、膽囊炎及一些腸寄生蟲可引起ALT輕度升高.
6、黃疸患者尚需與溶血性黃疸、各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如Dubin-Jehnson綜合征、Rotor綜合征、Gilbert綜合征等)鑒別.
慢性乙型肝炎預防
一、預防
預防:
1、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加強衛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醫源性傳播,確保一人一針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註射器,對帶血污染物品徹底消毒處理.加強血液制品管理.
2、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註意對具感染性病患的隔離,註意恢復期病毒攜帶者定期隨訪.直接接觸入口食品的人員及保育人員,應每年定期作健康體檢.慢性患者應調離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確診前,應暫停原工作.對於住院病例,隻要肝功穩定就可以出院.按國傢規定要求,嚴格篩選獻血員.
HBsAg攜帶者是指HBsAg陽性,無肝炎癥狀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經半年觀察無變化者.此類人員不應按現癥肝炎病人處理,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加強隨訪.攜帶者要註意個人衛生和行業衛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圍環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應與健康人分開.
3、註射疫苗,保護易感人群: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註.血源疫苗每次10~30μg,重組疫苗5~10μg.產生的抗-HBs效價與保護作用呈正相關關系,一般認為10U/L才具有保護作用.對於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損害者應加大接種劑量或次數.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於HBe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可與乙肝疫苗聯合使用,國內生產的HBIg多數為U/ml,用量應為0.075~0.2ml/kg.
二、護理
1、註意休息,休息對乙肝患者的病情恢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動量越大,肝臟的血流量越小,到達肝臟的營養成分也就越少,肝炎的痊愈也就越慢.休息臥床時以右側臥位為佳.因肝臟位於膈下腹腔右上部,腹腔動脈的下方,右側臥能便動脈血液走下行路線流向肝臟,對動脈血液為肝臟輸送營養物質十分有利,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有利於乙肝患者早日康復.
2、保持情緒穩定,中醫所謂“怒則傷肝”,處事待人要胸懷寬廣、冷靜.
3、註意飲食,慢乙肝患者常伴有失眠,可指導其睡前喝一杯熱牛奶;用熱水或治失眠的熱湯藥泡腳,時間稍長一些;另外睡時可聽一些輕柔緩慢的輕音樂以舒緩緊張的神經.
4、忌有病亂投醫,濫用藥,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不少都有一定的毒性,對肝臟可造成直接損傷甚至引起肝細胞壞死.
5、生活規律,忌暴飲暴食,忌煙、酒,忌亂吃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