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病
来源:74U閱讀網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百科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是起源於骨血管Zimmerman外皮細胞的腫瘤,1942年首先由Stout描述此瘤極為罕見,國內外文獻報道不足40例.1972年被WHO分類為中間型或未定型.1993年被WHO分為中間型血管外皮細胞瘤和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瘤兩類.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病因
發病原因:
病因不詳.
發病機制:
1.肉眼觀察:腫瘤呈浸潤性生長,有或無明顯界線,大小不一,直徑由1~25cm不等,質地軟或硬或有韌性,切面魚肉狀,灰紅色,有出血及壞死灶.
2.鏡下所見:主要由豐富的血管腔隙外繞以增生的細胞帶結構組成,血管壁薄,內襯一層扁平內皮細胞,管腔口徑細如毛細血管,粗大到裂隙狀血竇,瘤細胞菱形或橢圓形,胞質著色淡,胞核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染色質細致,無核仁或僅有一個小核仁,核分裂較多,有的區域瘤細胞排列密集,呈束狀或漩渦狀,嗜銀染色可見血管的網狀纖維膜將腫瘤細胞與內皮細胞分割開,網狀纖維穿插於腫瘤細胞之間,電鏡下多數瘤細胞與外皮細胞相似,部分瘤細胞為外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之間的過渡形態.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癥狀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的癥狀:
脊髓壓迫截癱椎前旁軟組織腫脹或膿腫
可見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少年,性別無明顯差異,已報道發生的部位有骨盆,股骨,鎖骨,肋骨,椎骨,肱骨,胸骨和頜骨,以骨盆和股骨最多,已報道的病灶為單發.
癥狀與體征:臨床表現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現為腫脹,疼痛和壓痛,多數病例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逐漸加重,活動受限,少數疼痛明顯,以夜間為甚,腫脹處皮溫增高,靜脈怒張,病理性骨折後疼痛加劇,功能喪失,發生於脊椎者,可有脊髓壓迫癥狀,甚至截癱.
若青少年病人,在幹骺端或骨幹有疼痛,腫脹或腫塊,逐漸加重,活動受限,少數疼痛明顯,夜間為甚,局部皮溫增高,靜脈怒張,壓痛,影像學顯示患骨蟲蝕狀或斑點狀或泡沫狀溶骨性破壞,有殘餘骨嵴,邊界不清,臨床上除外溶骨性骨肉瘤,惡性淋巴瘤,轉移癌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後,應考慮脈管性腫瘤的診斷,因血管外皮細胞瘤極為罕見,隻有依靠病理檢查才能確診,此瘤鏡下主要由豐富的血管腔隙和大量的腫瘤性外皮細胞組成.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檢查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檢查項目:
腫瘤篩查腫瘤標志物檢測病理反射檢查
幹骺端或骨幹蟲蝕狀,斑片狀,泡沫狀或大片狀溶骨性破壞,邊緣不清,破壞區內有大小不一的殘留骨嵴,破壞嚴重者出現病理性骨折,腫瘤侵及骨皮質使其變薄和輕度擴張,亦可穿破骨皮質侵入軟組織,形成軟組織腫塊,少數病例可見少量成骨現象,有骨膜反應或Codmon三角.
骨血管外皮細胞瘤預防
本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