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損傷
周圍血管損傷百科
由於切割、穿透、火器或骨折、脫位等原因引起血液運行管道離斷、撕裂、壓榨及挫滅等病變時謂之周圍血管損傷.老年人因開放性切割傷,穿透傷及火器傷少見,而因骨折、脫位等閉合性原因所致的周圍血管傷多見.
周圍血管損傷
周圍血管損傷病因
病因血管損傷的致傷因素分為:① 直接損傷,包括銳性損傷,如刀傷、刺傷、槍彈傷、手術及血管腔內操作等開放性損傷;鈍性損傷,如擠壓傷、挫傷、外來壓迫(止血帶、繃帶、石膏固定等)、骨折斷端與關節脫位等,大多為閉合性損傷.② 間接損傷,包括創傷造成的動脈強烈持續痙攣;過度伸展動作引起的血管撕裂傷;快速活動中突然減速造成的血管震蕩傷.
病理主要病理改變有:① 血管連續性破壞,如血管壁穿孔,部分或完全斷裂,甚至一段血管缺損.② 血管壁損傷,但血管連續性未中斷,可表現為外膜損傷、血管壁血腫、內膜撕裂或卷曲,最終因繼發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阻塞.③ 由熱力造成的血管損傷,多見於槍彈傷,除瞭直接引起血管破裂外,同時引起血管壁廣泛燒灼傷.④ 繼發性病理改變,包括繼發性血栓形成,血管損傷部位周圍血腫,假性動脈瘤,損傷性動靜脈屢等.
周圍血管損傷
周圍血管損傷癥狀
1.疼痛:肢體受傷時可以產生疼痛,若合並血管損傷導致肢體缺血,可產生劇烈性疼痛.疼痛呈持續性,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重,直到肢體發生壞死後,疼痛方可被組織壞死吸收後的全身中毒癥狀所掩蓋.疼痛主要機制是傷肢遠端缺血、缺氧所致.
2.麻木、麻痹:周圍神經及肌肉組織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當肢體發生急性嚴重缺血時,皮膚感覺會很快減退或消失,肌肉無力並很快出現麻痹.
3.出血、貧血及失血性休克.
4.腫脹與血腫:無論開放還是閉合性血管損傷,局部多有較大的血腫.若為開放性損傷,尚可伴有傷口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血管損傷後,肢體亦會很快腫脹起來,隨著時間的拖延,如損傷沒有得到處理、血液循環沒有恢復,肢體腫脹會加劇.其機制是組織損傷、血液運行不暢和靜脈血流受阻.
5.皮膚顏色的改變:周圍血管損傷,肢體遠端血運發生障礙,如靜脈損傷、靜脈回流受阻、血流淤滯,皮膚明顯發紺,隨著時間延長則發紺加重;如是動脈受損,血液循環受阻,肢體遠端皮膚蒼白.
6.皮溫變化:由於血流中斷或緩慢,皮溫立即下降.但在測皮溫時,必須與健側肢體皮溫相對照,如患側皮溫較健側皮溫低2℃時表示血流已經緩慢,若低於4℃,則說明患側已經有嚴重的血流障礙.
7.無脈:動脈損傷後於相應動脈的遠端不能觸及動脈搏動.
8.搏動性血腫形成:此情況多發生在閉合性損傷中,由於受損傷的動脈血管壁的破裂,而較多的血液淤積在動脈血管周圍的肌肉筋膜組織中,形成血腫,動脈管壁的裂口與血腫相通,血管和血腫都隨著心臟的搏動而搏動,常可聽到血流的雜音.晚期血腫可形成假性動脈瘤及動靜脈瘺.有收縮期雜音和搏動者,多為搏動性血腫或假性動脈瘤,雜音為連續性者,多為動靜脈瘺.
周圍血管損傷
周圍血管損傷檢查
下列檢查有助於血管損傷的診斷:
1.超聲多普勒在創傷的遠側部位檢測,如果動脈壓低於10一20mmHg,應作動脈造影檢查;出現單相低拋物線波形,提示近端動脈阻塞;舒張期末呈高流速血流波形或逆向血流波,提示近端存在動、靜脈淒.
2.血管造影適用於:①診斷性血管造影:血管損傷的臨床征象模糊,或創傷部位的手術切口不能直接探查可疑的損傷血管.②已有明確的血管損傷臨床表現,需作血管造影明確損傷部位和范圍,為選擇術式提供依據.傷情允許,可在術前施行;或在術中直接穿刺造影.
3.術中檢查術中對血管壁連續性損傷的診斷並無困難,主要在於辨認血管壁損傷的程度和范圍.鈍性挫傷造成的血管損傷,管壁色澤暗淡,失去彈性,或伴有血管壁血腫,外膜出現疲斑.出現上述情況,即使仍有搏動存在,也應視為嚴重損傷.
周圍血管損傷預防
創傷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