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芪飲
来源:74U閱讀網
芍藥甘草附子湯常用名:芍藥附子甘草湯,扶陽益陰,
芍藥甘草附子湯簡介:芍藥甘草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扶陽益陰之功效。主治傷寒發汗後陰陽俱虛,反惡寒;瘡傢發汗成痙。癥見惡寒,陽虛較甚,見脈沉弱無力。臨床常用於治療陰虛失養、陽虛失溫所致筋脈攣急疼痛諸證,如頸椎綜合征,三叉神經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消化道潰瘍,脅痛,腹痛,腓腸肌痙攣等。
芍藥甘草附子湯歌訣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兩俱傷;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一枚附子勝靈丹,甘芍平行三兩看;汗後惡寒虛故也,經方秘旨孰能攢。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同受傷;陰虛尿少腳攣急,陽傷脈沉惡寒猖。
芍藥甘草附子湯,益陰助陽舒筋方;陰血不足有陽虛,陰陽兩調功效良。汗後惡寒虛病成,溫清兩法補彌精;和中甘草終當用,附子扶陽芍助營。
芍甘附湯補陰陽,汗後惡寒治不難。
陰陽倘值並虛時,芍附清溫補法奇;甘草和中宜共用,妙方能止汗淋漓。
芍藥甘草附子湯組成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6g)。芍藥甘草附子湯用法用量
以水八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三次溫服。芍藥甘草附子湯功用
扶陽益陰。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傷寒發汗後陰陽俱虛,反惡寒;瘡傢發汗成痙。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義
本方系芍藥甘草湯加附子而成,為益陰扶陽之劑。芍藥用白者,與炙甘草為酸甘化陰之用,養陰和營,甘緩培土;附子辛熱,溫經扶陽,與炙甘草為伍,辛甘化陽,溫陽以護衛氣。三相和合,陰陽兩補,成為扶陽益陰之良方也。芍藥甘草附子湯運用
本方以惡寒,陽虛較甚,見脈沉弱無力為診斷要點。
臨床常用於治療陰虛失養、陽虛失溫所致筋脈攣急疼痛諸證,如頸椎綜合征,三叉神經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消化道潰瘍,脅痛,腹痛,腓腸肌痙攣等。
芍藥甘草附子湯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傷寒論》:“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方論選錄:
《註解傷寒論》:“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
《傷寒來蘇集》:“發汗後反惡寒,裡虛也。表雖不解,急當救裡,若反與桂枝攻表,此誤也。故於桂枝湯去桂、薑、棗,加附子以溫經散寒,助芍藥、甘草以和中耳。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陰陽俱虛,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
《方機》:“治汗後惡寒者,又治腳攣急疼痛者。”
《張氏醫通》:“發汗病不解,反惡寒,及瘡傢汗成痙。桂枝湯去桂枝、薑、棗,加附子一錢炮。”
《絳雪園古方》:“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少陰方也。太陽致亡陽,本由少陰不內守,少陰表惡寒,實由太陽不外衛,故取芍藥安內,熟附子攘外,尤必借甘草調和,緩芍藥、附子從中斂戢真陽,則附子可招散失之陽,芍藥可收浮越之陰。”
芍藥甘草附子湯各傢論述
慶雲閣:汗後惡寒虛病成,溫清兩法補彌精,和中甘草終當用,附子扶陽芍助營。(《慶雲閣醫學摘粹》)
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營。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傷寒論後條辨整理與研究》)
程應旄:芍藥得桂枝則發表,僅得附子則補表,甘草和中從陰分,斂戢其陽,陽回而虛者不虛也。(《醫宗金鑒》)
柯琴: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陰陽俱虛,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傷寒來蘇集》)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