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百科

翼狀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認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結膜纖維血管組織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單眼或雙眼受累.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為翼狀胬肉,中醫稱為“胬肉攀睛".它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為古老的眼病.它不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觀缺陷,還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視力.多發生於室外工作者.可能與風沙、煙塵、陽光、紫外線等長期刺激有關.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病因

環境因素(19%):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生活在炎熱,日照量大及多塵地區的人群發病率明顯升高,從事戶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過大鼠實驗發現,大劑量紫外線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彈力層變性及角膜基質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狀胬肉的形成與紫外線作用有明顯關系,可能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遺傳因素(12%):

遺傳對翼狀胬肉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這種遺傳是一種低外顯率的顯性遺傳,但看來真正的病變是不遺傳的,遺傳的隻是眼對環境刺激的影響有發生翼狀胬肉的傾向性.

免疫因素(26%):

因為在翼狀胬肉內發現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免疫球蛋白,而被認為與免疫學有關,單克隆抗體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淋巴細胞都是T細胞,這些細胞引起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和Ⅳ型超敏反應,免疫熒光研究顯示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E,IgG主要在角膜基質內,這與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的區域相一致,IgE主要分佈於上皮,基質區域,IgE的出現表明Ⅰ型或速發型超敏反應,正常結膜的免疫熒光研究未發現IgG和IgE,若IgE持續存在將導致慢性炎癥,這種抗原的刺激可來自像花粉,灰塵顆粒或甚至病毒那樣的外源性因素,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有時偶然發現IgE,但這一免疫學理論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翼狀胬肉中發現T淋巴細胞,IgG和IgE,可以表明體液和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與翼狀胬肉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慢性炎癥及增生性疾病(10%):

來自於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癥(如發生於角鞏膜緣部的局灶性結膜炎等),都可導致炎癥性水腫,修復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狀胬肉所特有的纖維血管反應.

其他(16%):

Biedner等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基礎淚液分泌情況有關,Monselise等指出血管新生亦可促成胬肉的形成,有人認為胬肉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多有結膜,角膜慢性潰瘍基礎,認為主要是結膜潰瘍,近年來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角膜緣幹細胞功能障礙有關.

發病機制

具體發病機制仍未完全解釋清楚,關於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目前存在多種學說,早期的研究中發現翼狀胬肉組織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和肥大細胞反應,從而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病過程中存在著免疫學機制,研究還發現翼狀胬肉組織中有IgG,IgE及少量IgA和IgM存在,且基底膜有顆粒狀免疫球蛋白和C3沉積,因此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病與Ⅰ型及Ⅲ型變態反應有關,但肥大細胞僅在翼狀胬肉上皮下的基質中,尤其是變性的彈力纖維附近出現,在上皮層及角膜緣未檢測到,因此目前不能判斷免疫反應在翼狀胬肉的發病過程中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改變.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癥狀

臨床上將其大致分為初發胬肉(又分為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為治愈胬肉和復發胬肉)3類.

1.初發胬肉

(1)結膜期胬肉: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逐漸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帶有血管組織的胬肉,狀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翼狀胬肉,多發生於鼻側,顳側者較少,伸向角膜時,可侵及前彈力層及淺層基質,裂隙燈下瞼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襞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沖洗後用鈷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臨近受上,下眼瞼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皺襞,頭部跨越角膜緣,底部扇狀,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在角膜緣前區,為胬肉的頸部,胬肉的頭部在角膜緣上隆起,越過角膜緣向角膜伸展約2mm,表面有微細血管,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由微粒堆積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為Fuchs小島,小島與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於辨認的混濁,靠體部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佈,頭和頸部在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熒光素著色,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

2.進展胬肉

頭部成灰白色膠樣隆起,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邊緣,頸部血管充盈,組織肥厚,胬肉頭部表面微隆起,鄰近有散在鈣化點,進展緣可越過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彈力層,其上皮隆起,混濁明顯.

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彎曲度發生改變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檢查39眼發現胬肉眼呈現規則散光,散光度可達5D,但多數視力不下降,Lin等測定胬肉眼對比敏感度,發現各個空間頻率明顯降低,同時發現眩光現象也較正常眼明顯增多.

胬肉可長期穩定,無明顯充血,組織肥厚,頭部稍顯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潤,胬肉不斷向角膜中央推進,稱為進行期.

多無自覺癥狀,但當胬肉向角膜中央時展時,可引起散光,若遮蓋瞳孔,則將嚴重影響視力,肥厚攣縮的胬肉可限制眼球運動.

角膜有潰瘍或燒傷後球結膜與角膜發生粘連稱為假性翼狀胬肉,它可發生在角膜緣的任何方向,是靜止性,僅頭部與角膜粘連.

一般並不困難,盡管翼狀胬肉的改變非常直觀,但也常有誤診的發生,以下是關於翼狀胬肉的診斷標準:成熟的翼狀胬肉是在角膜上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位於角膜緣旁的結膜,而尖端指向角膜中央,如將翼狀胬肉人為地分為頭,頸和體三部分,頭部是位於角膜的部分,頸部是角膜緣上的部分,而體部則位於鞏膜表面,成熟的翼狀胬肉在其頭部前方邊緣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變,表現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質性改變,此改變通常與頭部之間有一透明區,絕大多數翼狀胬肉位於瞼裂區,如初發性病變起源於瞼裂區以外,則診斷原發性翼狀胬肉應慎重,此外,翼狀胬肉在角膜緣處與角膜緣黏連,而假性胬肉則是瞼,球結膜的粘連,通常在角膜緣處不粘連,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區分二者.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檢查

診斷容易,須予假性胬肉相鑒別,後者可發生在角膜緣任何部位,為球結膜與角膜因炎癥或損傷而導致的粘連,故胬肉下可通過探針,而真性胬肉則不能.

1.可以采用Westernblot方法檢測翼狀胬肉上皮細胞p53蛋白的表達狀況,有作者發現翼狀胬肉上皮細胞異常表達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狀胬肉可能為一種增生性疾病.

2.組織病理學檢查

在光學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在球結膜和角鞏膜緣上皮下呈現出一不同厚度的區域,其間有不定形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顆粒狀物質積蓄,類似變性的膠原,夾雜有圈狀或破碎的纖維,像一種異常的彈性組織,基質的纖維細胞數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損傷引起的反應,另外,特別在陳舊性病變中可見到有蛋白質樣物質,酸性黏多糖和鈣化的結石的少量聚集,最初認為,蓄積的基質物質是彈性組織,因為它能被彈性組織的染色劑染色,但是由於組織對非蛋白分解酶,即彈性蛋白酶有抵抗力,所以仍有爭論,其上面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縮或增生.

從超微結構研究推斷,彈性物質的形成有4個來源:變性的膠原;原先存在的彈性纖維;成纖維細胞的活性異常;異常的基質,一般認為翼狀胬肉的常見炎癥是由於它們的成分發生變性改變,翼狀胬肉的大部分成分是由彈性纖維前體和異常成熟的彈性纖維組成,並發生繼發性變性(彈性組織營養不良).

根據病變過程及病理特點可分為3型:

(1)乳頭瘤狀增殖型:相當於進展期胬肉,乳頭瘤的構成以結膜變厚及上皮下結締組織高度增殖為主,兼有水腫,結締組織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圓形細胞浸潤,上皮排列成長而深的皺襞,頗似長管狀腺體,水腫的上皮細胞核染色深而細,胞質清澈,形同杯狀細胞.

(2)纖維型:相當於初發胬肉,表現為上皮松弛,水腫,核染色深且密,上皮緊縮,細胞變扁,血管少,不充盈,與增殖型對比,組織細胞則較少.

(3)萎縮硬化型:相當於手術成功,胬肉停止發展(臨床上胬肉自動萎縮比較少見),上皮顯著萎縮,上皮下結締組織致密,硬化,過渡為玻璃樣變性,上皮也能變性成玻璃樣物質,偶或缺失,在玻璃樣變性物質中兼或見到鈣化沉著,因退化而失去細胞原態之結締組織內的血管已部分空虛萎縮,此時肉眼即能觀察到胬肉轉變成蒼白色,趨於扁平.

翼狀胬肉預防

預防翼狀胬肉主要是盡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刺激,註意眼部衛生,患沙眼或其它類型結膜炎應及時治療,同時應註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幹燥等全身情況的調整.針對環境因素進行預防,避開風沙,日光,煙塵,花粉等刺激.

七龍寺  苔蘚  試過  藍泊灣  雙後  苑新  播放  老當益壯  剝絲抽繭  野東西  鐵元  寢苫枕塊  夢遊  五金機  葑門  熱核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