蹼狀陰莖
来源:74U閱讀網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百科
細菌性陰道病主要是由陰道加特納菌引起的一種陰道炎,可通過性關系傳播.細菌性陰道病是加特納菌、厭氧菌等增多,而乳酸桿菌減少,陰道內生態平衡系統改變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健康婦女陰道中也有加特納菌寄生.其他常見的陰道炎有:非特異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蟯蟲性陰道炎、過敏性陰道炎、結核性陰道炎、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阿米巴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嬰幼兒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病因
內源性感染(90%):
細菌性陰道病(BV)一般非單一致病菌所引起,而是多種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結果,BV為內源性感染,是陰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發生紊亂所致,正常陰道內以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占優勢,細菌性陰道病時,陰道內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減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厭氧菌(解脲類桿菌,具核酸桿菌,腖鏈球菌,普氏菌屬,動彎桿菌屬)以及人型支原體,其中以厭氧菌居多,但促發陰道正常菌群發生轉變,發展成BV的啟動因素尚不清楚.
發病機制:
乳酸桿菌尤其是產過氧化氫的乳酸桿菌對維持正常陰道的生態內環境十分關鍵,當它顯著減少或消失時,加德納菌,厭氧菌,類桿菌,人型支原體則增殖,這些微生物的數量可增加100~1000倍,導致乳酸鹽濃度降低胺增多,包括細胞毒素,唾液酸酶,黏多糖酶和膠原酶,胺類物質(屍胺,腐胺,三甲胺),有機酸以及一些酶類(黏多糖酶,唾液酸酶,磷脂酶,IgA蛋白酶等)的增加,可使陰道分泌物增多並有臭味,BV的病原體可產生毒力因子造成上皮細胞損傷,使液體滲出及陰道鱗狀上皮細胞脫落,產生典型的BV的分泌物,加特納菌等細菌附著在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上形成線索細胞,陰道分泌物的生化成分發生相應改變時,pH值則升高,而堿性環境不利於乳桿菌的黏附和生長,利於加德納菌等厭氧菌的生長,從而引發細菌性陰道病,妊娠婦女發病率高,提示與雌激素水平相關,其病理特征無炎癥病變和白細胞浸潤,酶和有機酸可破壞宿主的防禦機制,如溶解宮頸黏液,可促進微生物進入上生殖道,引起上生殖道炎癥.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癥狀
大約50%的BV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多數患者外陰和陰道黏膜無充血及紅斑等炎癥表現,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為灰白色或灰黃色,有魚腥臭味,性交後加重,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有的人可發生下腹部疼痛,性交困難或尿痛,有體征者僅占7%左右,可有陰道黏膜輕度水腫,發紅,偶可見出血點,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勻一致,常黏附於陰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將分泌物從陰道壁拭去,因表現光滑如油,故有“油膏狀白帶"之稱,也有10%~15%病人出現小泡沫狀白帶,易與滴蟲感染相混淆,BV可有周期性復發,常在月經期後出現.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檢查
1.氨試驗(whifftest)陽性陰道分泌物加10%氫氧化鉀釋放出特殊難聞的“魚腥味"或氨味為氨試驗陽性,缺乏氨味並不排除細菌性陰道病.
2.陰道pH值>4.5正常陰道內的pH值為3.8~4.2,pH值>4.5對診斷細菌性陰道病最敏感,但特異性低,陰道中的精液,宮頸黏液,經血及滴蟲性陰道炎等可使陰道分泌物pH值升高.
3.分泌物中乳酸桿菌1~5個/HP,並可見革蘭陰性和革蘭陽性桿菌.
4.陰道分泌物革蘭染色找到線索細胞,即陰道鱗狀上皮細胞表面附有大量短桿菌或球桿菌(加德納菌,動彎桿菌等),使細胞呈斑點狀,顆粒狀外觀,細胞邊緣模糊不清呈鋸齒狀,當線索細胞占20%以上,特異性在90%以上.
5.宮頸塗片診斷與臨床標準相比,宮頸塗片診斷細菌性陰道病的敏感性,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相對較低,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85%和95%.
6.微生物的培養在健康女性中,陰道加德納菌培養陽性率超過60%,即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對密集生長的菌落進行檢測,在細菌性陰道病低患病率的人群中,根據高濃度陰道加德納菌可預測41%~49%的癥狀性細菌性陰道病,在沒有其他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單純陰道加德納菌培養不可用於細菌性陰道病診斷.
細菌性陰道病預防
註意衛生,增強體質,積極治療,防治並發癥.孕期註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陰道衛生.教會病人自我護理的方法,保持外陰清潔幹燥,避免交叉感染.宜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宜多飲水,防止合並尿道感染.